
关于新型100式主战坦克和100式支援战车,近期在各大军事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从技术参数到战术应用,各种分析文章层出不穷。 当前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05毫米口径的坦克主炮、40毫米口径的支援战车炮,以及日益普及的APS主动防御系统,还有与乘员头盔联动的遥控武器站。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股票配资门户网登录,这些技术要素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坦克主炮而言,虽然口径从125毫米缩减至105毫米,但其穿甲效能依然出色。评判穿甲弹性能的关键指标并非单纯的口径大小,而是弹道终点的比动能——即穿甲弹命中目标时剩余动能与弹芯截面积的比值。这个数值越高,穿透力就越强。影响比动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弹芯质量、炮口初速、飞行过程中的速度衰减率,以及弹芯材料的强度和结构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穿甲弹技术领域已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长达数十年。我们的105毫米坦克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其穿甲深度早已超越俄罗斯部分125毫米穿甲弹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实在没有必要效仿德法等国盲目追求140毫米口径。
至于主动防御系统,这项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笔者最早接触相关信息是在1999年前后,此后这项技术一直在不断升级完善。而遥控武器站更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要观察现代武装直升机的配置就能明白,其技术核心主要在于集成的传感器系统的先进程度。 然而,笔者认为有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更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是100式支援战车后部搭载的两名乘员和多旋翼无人机系统,其次是运输车上的数款无人战车。坦克搭载无人机的概念在国内早有实践,例如清华大学就曾为装甲兵部队研发过车载微型无人机。在常规作战环境下,坦克通常需要保持2000米的有效观察范围,因为超过这个距离后滑膛炮发射穿甲弹的精度会显著下降。而要探测利用地形掩护的伏击部队,就必须依赖无人机进行超视距侦察。此外,在使用炮射导弹攻击远距离目标时,无人机还能提供精准的目标指引。 如今100式支援战车上的无人机系统功能已远不止于为坦克提供目标指示。通过先进的车际信息系统和步战协同数据链,它能为整个作战单元提供全方位的战场态势感知。细心的观察者可能已经注意到步兵手腕上配备的新型信息化终端设备。 那些小型无人战车对笔者而言并不陌生,这已经是第二次见到它们。去年在某单位组织的技术展示活动中就有过近距离接触。这些无人战车是第四代装甲作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印证了第四代战车并非单指某型坦克,而是一个包含多种作战平台的系统组合。 回到100式支援战车后部的两名乘员,他们的角色绝非简单的随车步兵——那是步兵战车的职能。据推测,这两人很可能是负责操控无人机和无人战车的指挥控制人员,其职能定位类似于歼-20S双座型的后座飞行员,或者预警机上的雷达操作员。这种忠诚僚机的作战理念如今也在装甲兵部队得到实践应用,这将为未来可能的城市作战提供极大便利。 对比俄罗斯为坦克配备的BMPT火力支援车,其主要功能是在巷战中为坦克提供火力掩护。而中国的100式支援战车除了配备40毫米机炮、自动榴弹发射器和机枪等完备的火力系统外,还通过雷达、无人机和信息化系统为整个作战群提供战场信息支援,实现了战场环境的透明化。这种设计理念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一个事实:装甲作战已经进入全新时代。 发布于:天津市捷希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